作为2024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会举办地,“东道主”重庆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为众多参会代表津津乐道。
制造业是重庆“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其中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前沿”“脊梁”,而发展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又是重庆市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之中,3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之一。
今年1-10月,重庆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3.6%,发展势头良好。按照规划,预计到2027年,重庆将力争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将成为“突围进阶”重点方向。
一批“重庆造”装备服务“国之重器”
国产大飞机C919、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机平台“扶摇号”……近年在这些“国之重器”研制进程中,都有不少“苦练内功”的重庆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助力。
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会展览会上,一批“重庆造”产品令观众眼前一亮。记者 夏元 摄
12月4日,在西南铝熔铸厂生产车间,一线工人张波驾驶叉车向熔铸炉的小型投料口驶去,随着货叉逐渐抬起,镁锭被准确推入投料口。
熔铸是铝加工排产第一环节,一旦铸锭产出效率跟不上,后续产出就是“无米之炊”。
“保障国家关键项目铝材供给,熔铸厂实施了多轮技改,确保产出效率最大化。”西南铝负责人介绍,在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中,西南铝提供超过50%以上的铝材配套。
作为“重庆造”助力“国之重器”的另一家企业,总部位于两江新区的中船海装,带动产业链8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年产值500亿元风电产业集群。
比如由中船海装牵头研发的,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机组“扶摇号”浮体平台,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研制空白。
“‘双碳’目标下,国内海上风电市场正快速壮大,中船海装带动一批本地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在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上形成合力。”中船海装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正联合在渝能源央企及本地制造企业开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
位于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的重庆水轮机厂,其研发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和大中型泵组,陆续应用在国内外3000多座电站和泵站。
重庆水轮机厂负责人表示,企业紧握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通过多年技术创新积累,在水力模型设计、电机瞬态分析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掌握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带动一揽子新产品研发,实现逐年扩充市场份额及利润。
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重庆有优势
此次大会上,多名参会专家表示,瞄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一目标,重庆迈向“制造强市”的步伐蹄疾步稳,优势十足。
大会期间,多位参会专家为重庆发展装备制造业支招献计。记者 夏元 摄
“重庆最大优势是制造业基础雄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表示,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不仅产业基础雄厚,行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也较为完备。他说,具体到装备制造细分领域,重庆亦是“可圈可点”,比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庆形成车体制造、牵引动力等多类产业体系,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在农机装备产业,重庆被称为“中国微耕机之都”,微耕机产量约占全国总量近2/3;在通机装备产业,“重庆造”通机年产销量超1400万台,占全国总量过半……
在专家们看来,“数智化”后盾坚实,是重庆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第二优势”。
“当前数字重庆建设如火如荼,数字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为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培根表示,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两化融合”水平位列中西部第一,这为重庆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他建言重庆,发展壮大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实现5000亿级目标,必须夯实制造业产业基础,加快核心技术突破,“生产高端装备,往往就是‘卡壳’在制造材料和锻造工艺上。因此重庆需要持续加强关键材料及工艺攻关,夯实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
https://cq.ifeng.com/c/8f2b4eV3IX4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表示,要加快核心技术突破,还应重视人才引育,特别对于智能制造产业而言,更加需要高端人才。他建议重庆,重点引进和培育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另外还要进行创新主体培育,比如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
“装备制造需要数字技术赋能,要让智能装备与数字重庆建设有机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杨华勇建言,重庆可策划推动一批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智能装备实现有机融合,持续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发展路径。
实施“八大工程”构建装备产业矩阵
当前重庆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提出以建设成渝地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抓手,以推动装备制造智能化数字化为主线,聚力建设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重庆市装备制造业按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形成以智能装备为主带动,智能制造装备、动力装备、农机装备、工程机械装备、交通运输装备、机械零部件等6个板块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重庆装备制造业还形成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牵引、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6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引领、326家市级研发创新平台共同参与的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搭建了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梯队”——全市现有智能装备领域市级领军(链主)企业11家,上市企业12家,规上工业企业126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915家。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以突出优势产业发展为导向,强化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培育,全力建设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支柱产业集群,我市正在实施‘八大工程’,构建装备制造产业矩阵。”该负责人表示,这“八大工程”分别是“重大装备攻关、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强链稳链、产业集群建设、应用场景驱动、质量品牌提升、区域协同发展”。
其中,在重大装备攻关工程方面,重庆市将集中创建一批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同时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助力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加快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数字技术赋能工程方面,将加快形成“一链一网一平台”重塑产业链协作方式,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加速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普及化,推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接下来,重庆市还将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优质市场主体,优化完善招商引资方式,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企报业网(ZQBY.NET),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企报业网(ZQBY.NET)”。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企报业网(ZQBY.NET)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均为中企报业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企报业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