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评价机制回归本质

前不久,知名博主何同学分享自己拒绝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引发争议。记者采访发现,不只是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在服务行业已成普遍现象,顾客评价不仅是消费者选择服务的重要参考,其背后的好评率更是平台订单分配的关键指标,影响着服务业从业者的收入情况。(据5月16日《工人日报》报道)

相关服务领域的评价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质量监督激励机制。在先消费者的反馈——好评或差评,既给在后消费者提供了参考,也能促使商家或从业者提升服务水平。然而,当“方便的话给个好评”成为服务行业的口头禅,当商家忙不迭地“让利刷评”,当从业者因一个情绪性甚至误解性的差评而疲于弥补、狂集好评时,这套机制便逐渐偏离了初衷,变得功利化、内卷化、形式化,甚至失真。包含太多水分的评价机制,不是从业者和消费者想要的,也不是市场想要的。

在好评压力下,索要好评便成了“必修课”,“制造”好评便成了寻常事。有的从业者千方百计征得消费者的“支持”,不惜采取虚假打赏、刷单等手段,赤裸裸地虚评、假评。如此,评价体系逐渐被架空,消费者的好评不再基于真实体验,而是出于同情、应付,甚至利益交换。久而久之,消费者对评价机制的信任度会下降,评价机制不仅不能起到正向的消费监督、消费参谋和消费指引作用,反而会误导消费者。最终,受损的不仅是用户体验,还有市场诚信、社会诚信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利益。

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则设计不合理、不完善、不平衡。不少行业的评价机制过于依赖单一指标,且权责分配存在结构性矛盾。相关行业或商家过于注重好评的数量,却不注重好评的质量,不注重好评背后消费者的真实体验。相关平台大都将订单分配、流量倾斜过度绑定在好评率上,却未充分考虑差评的合理性,也未给从业者提供足够的申诉渠道。一个恶意差评就可能让劳动者多日努力付诸东流,而他们往往缺乏高效的维权手段。差评的权重过高,好评的权重较低,加剧了从业者的焦虑,迫使他们想方设法刷好评、删差评,甚至弄虚作假。

要让评价机制回归本质,平台须优化规则,平衡各方权益。首先,应调整评价权重,避免“唯好评论”。订单分配不能仅看好评率,而应综合考量服务时长、接单效率、用户满意度等多维指标,让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公平。其次,要畅通申诉渠道,保障从业者对恶意差评的申诉救济权,并提升核实处置效率,避免因个别不合理评价影响整体评分。此外,平台还应加强数据监管,打击刷单、虚假好评等行为,确保评价的真实性。

商家、从业者和消费者应共同维护健康的评价生态。商家和从业者应放弃对形式好评的追求,踏踏实实提升服务质量,用优质服务赢得货真价实的好评。消费者则应坚持客观评价,既不因人情随意给好评,也不因情绪恶意打差评。

评价机制的初衷,是让好的服务被看见,让差的服务被改进。评价机制应回归客观,回归功能本质,挤掉水分,走出内卷。只有多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才能让评价体系真实反映服务质量,而非沦为形式主义的数字游戏。

https://www.ccn.com.cn/Content/2025/05-19/1409456953.html

编辑: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