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安踏科技奖获得者陈剑洪:深耕田畴三十载 托起花生育种的“芯片”

初夏的闽南田野,52岁的陈剑洪蹲在花生地里查看花生生长情况。这位皮肤略黑的科研人员,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从普通技术员到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站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奋斗历程。

作为泉州市农科所油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洪带领团队育成10余个国家级、省级花生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余万亩,新增产值超60亿元,让“泉花”系列品种在八闽大地生根发芽,更在盐碱地改良、高油酸品种培育等领域实现技术突围,成为科技兴农的生动注脚。

安踏科技奖获得者陈剑洪

育良种

在泥土中叩开花生基因密码

1996年,从福建农业大学(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陈剑洪来到泉州市农科所,在前辈的引领下,从此扎根花生地,每年超300天与泥土为伴。“以前花生杂交在宿舍楼前空地进行,花生花器小,我们常整个人趴在植株上操作,为保证成功率,只能杂交完一朵花再赶蚊子,身上、脸上常留伤痕。”每年7-8月收获季,他带领团队在40℃高温下选种,汗水浸透的衬衫能拧出水。

陈剑洪常说,农业科研成果是“时间上开出的花朵”。这份执着催生出“泉花”系列品种:泉花10号历经12年培育终获大奖,泉花646号耗时18年,团队相继选育出泉花327、泉花646、泉花6号等1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鉴(审、认)定,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填补多项研究空白。

搞攻关

破局突围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业翻身仗必须打好技术攻坚战。”陈剑洪团队首创“改良系谱法+秋繁加代”技术体系,提高育种效率,育出大批新品种。其中,泉花551成为我国首个通过两个片区国家鉴定的广适性品种,其多抗性居国际领先水平,蛋白质含量超过国家标准3个百分点,在13个省份累计推广1035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超25亿元。

作为第一完成人,陈剑洪的《高产、优质、抗病系列花生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获2015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经知名专家评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选育的突破性品种泉花6号、泉花7号、泉花8号和泉花9号,填补多项花生研究空白。

根据市场需求和所里工作安排,陈剑洪又带领新团队进行鲜食玉米种业攻关,目前又选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即将投放市场。

传技术

科研成果要经得起大地检验

为让科研成果惠及农民,陈剑洪响应科技特派员制度,将先进技术送到农民手中。2018年,惠安县辋川镇的盐碱地改造项目中,他带领团队驻田三个月,通过耐盐品种筛选和微生物菌剂改良,实现亩产300公斤突破;2020年,惠安花生种植户面临剥壳用工难题,他带团队研发的机械剥壳设备入村服务。

“真正的科研成果要经得起大地检验。”陈剑洪带领6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推广育种成果与40项新技术,仅泉花551就带动加工企业增收4.6亿元。

从青葱学子到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剑洪用近30年光阴诠释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他以“比农民更像农民”的姿态,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托起中国花生育种的“芯片”。案头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和安踏科技奖证书,见证的不仅是10项省部级科技奖的荣耀,更是一位农业科学家的科技兴农答卷。

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5-05/26/content_9169597.htm

编辑: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