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志洪在埭头镇银江农业公司指导水产养殖。
□全媒体记者傅梅香通讯员林伟文/图
在秀屿区的水产养殖一线,时常可见到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严志洪的身影。自1987年从厦门水产学院毕业以来,他38年如一日投身水产养殖领域,从育苗实验室到养殖渔排,从技术攻关到产业推广,用科技之笔在蔚蓝海域书写富民篇章。
秀屿区海洋资源丰富。该区大力实施“海洋富区”等“五区”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和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严志洪紧紧围绕区里部署,立足岗位,进一步做好“海文章”,为打造“蓝色粮仓”贡献力量。他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标准贡献奖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12项,推动龙须菜、南日鲍等特色产业产值增长;荣获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标兵、中国水产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引种龙须菜打造富民链
前不久,莆田市正洋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首张龙须菜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这也是莆田市首张有机水产品认证证书。
秀屿龙须菜产业的蓬勃发展,饱含严志洪的一份辛勤努力。从厦门水产学院毕业后,严志洪便在苗种场与紫菜、扇贝、赤点石斑鱼育苗为伴,参与的《赤点石斑鱼人工育苗扩大试验》曾获福建省科技奖三等奖。2000年,他嗅到龙须菜的产业潜力,北上寻师,率先从北方引种龙须菜。
“当时福建藻类养殖以海带、紫菜为主。”严志洪回忆道,经过一年攻坚,2001年,他成功在湄洲湾推广1600亩龙须菜,成为福建省首位从北方引进推广改良龙须菜的科技工作者。后来,龙须菜成为福建第三大养殖藻类。由他主笔制定的《龙须菜养殖技术规范》获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二等奖。
如今,秀屿龙须菜养殖海域近10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广大渔民增收。
“作为我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南日岛海域为龙须菜提供了优质生长环境。龙须菜既是‘长寿菜’,也是‘富民菜’。”严志洪表示,此次有机认证将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
目前,秀屿区已形成鲍鱼、牡蛎、海带、龙须菜、紫菜等优势水产养殖产业带。2024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超35万亩,产量达59.2万吨,位居全省前列,为渔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创新养鲍术擦亮金招牌
最近,严志洪来到南日岛浮叶海区,查看东禹海洋公司引进的马尾藻新品种养殖情况。这种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马尾藻,有望为解决鲍鱼夏季饵料难题找到“金钥匙”。
“南日鲍就地度夏饵料怎么解决?”多年来,严志洪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持续提升南日鲍养殖品质,严志洪指导养殖户使用藻类饵料。
南日岛素有“鲍鱼岛”美誉,然而受夏季高温影响,传统养殖模式下鲍鱼成活率仅20%左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2013年,严志洪创新提出“‘放大苗、养中鲍’、海上度一夏”的渔排吊笼养殖新模式,使鲍鱼成活率提升至60%以上,该技术在全省推广。同时,他经常与水产龙头企业探讨如何解决大规格鲍鱼度夏难题。目前,海发水产自主培育的抗高温“秀南1号”鲍鱼新品系已投入养殖。
严志洪积极推动“南日鲍”品牌建设,“南日鲍”于2007年成功申报鲍类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他的推动下,秀屿区先后有南日紫菜、南日海带、双线紫蛤等特色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眼下,严志洪正积极筹备“南日鲍”申报国家级土特产品牌,进一步擦亮这张海洋经济“金名片”。同时,积极争取资金扶持鲍鱼加工业,主动对接省海洋与渔业局协调申请资金补助,用于鲍鱼加工业发展,增强了入驻鲍鱼科技产业园区企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探索蓝碳路激活新动能
秀屿区《探索蓝碳开发及价值实现机制》项目日前成功入选福建省“一市一试点、一县一特色”专项改革第二批项目清单,成为莆田市唯一入选项目。这一成果标志着秀屿区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蓝碳经济是海洋产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严志洪将目光投向更辽阔的“蓝海”。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创新实施《海洋牧场蓝碳开发机制与价值创新转化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对海洋贝藻类碳汇能力的系统评估,团队成功推动18例蓝碳市场化交易,为渔业经济创收109.6万元,增加了沿海村集体收入。
在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严志洪坚持“既要产业发展,更要渔民受益”的理念,带领团队探索风渔融合模式。2020年,他们首创风电区融合发展养殖模式,在南日岛海域成功试点。目前,全区风电区海域养殖面积达3万多亩,实现了清洁能源与渔业生产的协同发展。
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严志洪积极探索实践,推动海上养殖升级蝶变。他因地制宜,推动率先出台《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引导养殖户改造塑胶养殖设施;全省首创“海上牧场电子围栏系统”,保障了养殖区财产安全;通过引进海雄工贸等加工企业,解决了海带加工难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此外,他还鼓励海洋渔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指导40多家水产企业和10余家合作社获得“龙头企业”“示范社”等荣誉称号,推动了秀屿海洋渔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从实验室到渔排,从种苗引进到碳汇交易,严志洪的足迹连成了秀屿海洋经济的升级轨迹。他用3项发明专利、16项科技项目、20余项推广成果,为科技兴渔注入了动力。
https://www.ptxw.com/news/xw/xqkb/202506/t20250627_502502.htm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企报业网(ZQBY.NET),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企报业网(ZQBY.NET)”。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企报业网(ZQBY.NET)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均为中企报业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企报业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