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曼在为慕名而来的患者做针灸治疗,这是他在回国前治疗的最后一名患者。
6月27日,医疗队队员在当地医生的配合下,为一名脑包虫病患者做手术。
□记者 王健 窦赢 刘杰
亚的斯亚贝巴时间7月4日,博莱国际机场的暮色里,行李箱的滑轮声与送行者的呜咽声交织着。一位阿姆哈拉族老人高举“Chinese Doctor,Thank you!”纸牌,颤抖着将晒干的咖啡果塞进中国医疗队队员手中——那是他家中最珍贵的财产。
人群中,队长刘俊英又看了一眼去年出发时儿子发来的那条微信:“爸爸,你是最棒的医生!”身旁的王曼曼,指尖无意识地抚过针灸盒上“医者仁心”的刻痕。422个日夜的坚守,13名周口医者的名字,已在埃塞俄比亚的土地上留下温暖的印记。
中原医者渡重洋
2024年5月7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晨雾未散,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选派的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整装待发。这支由16名队员组成、涵盖15个医疗专业的队伍中,来自周口市6家医疗单位的13名医生构成了中坚力量。他们即将踏上的“东非水塔”,正深陷医疗困境——每万人仅0.5名医生,60%的人口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抵达受援单位亚的斯亚贝巴提露内丝—北京医院,现实令人揪心:剥落的墙皮、生锈的听诊器、简陋的产床……语言障碍、环境恶劣、设备匮乏,三重挑战横亘在前。但队员们迎难而上,在蚊虫肆虐与频繁停电中坚守着。
诊室里的生命解码
胃镜缺失时,经验是最亮的灯
刚到这里的第三天,刘俊英就遇到了“情况”:面前的患者阿贝,捂着腹部蜷缩在木椅上,眉头拧成绳。阿贝已腹痛三个月,却因医院的胃镜也“病”了,诊断陷入僵局。
刘俊英俯下身,指尖轻轻按压阿贝的上腹部,从左上腹到右下腹,每个象限停留三秒。他的目光锁住阿贝的表情:“疼痛是灼烧感还是刺痛?饭前重还是饭后重?”听到“饭后疼得厉害,还反酸”,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他迅速判断:胃溃疡。
没有先进设备,便依靠最质朴的诊疗逻辑。他写下处方,又掏出随身携带的便签本,画下三餐时间轴:“早餐吃软面包,中午别喝凉水,晚餐后散步半小时……” 阿贝捧着便签,看着面前这个瘦瘦的中国医生,眼里泛起泪光,竖起大拇指:“China!”
凌晨产房,迎接生命的战役
“王医生,快!产妇难产!” 1月2日凌晨两点,王晨被护士的呼声惊醒。这位来自周口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的医生抓起白大褂就往产房冲,拖鞋在走廊敲出急促的响声。
产房里,产妇阿米娜大汗淋漓,宫缩乏力让胎儿胎心忽快忽慢。王晨迅速评估:产道条件尚可,胎儿胎位正常,嘱产妇左侧卧位并给予吸氧后胎心有所改善,最后的关键是帮产妇建立信心。她握住阿米娜的手,用刚学的阿姆哈拉语喊:“别害怕,我们一起加油!” 指尖轻轻按摩产妇腰俞穴(中医经验穴,可缓解宫缩痛),同时指导呼吸:“吸气——像闻花香;呼气——慢慢吹蜡烛……”
当婴儿的啼哭刺破长夜,阿米娜颤抖着抓住王晨的手,泪水混着汗水滑落:“Chinese Doctor,Thank you!”王晨抹去额头的汗水,看着襁褓中娇嫩的小生命,怜惜之情油然而生。
手机灯光照亮的希望
一个暴雨夜,刘俊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11岁的阿杜恶性疟疾发作,浑身抽搐,皮肤灼烫。停电的诊室里,应急灯如豆,刘俊英摸黑调配青蒿素,借助手机上的手电筒灯光找静脉。48小时坚守后,阿杜睁开眼,用脏兮兮的小手扯住他的白大褂:“China?”
这样的深夜急诊,每月上演。外科医生王永曾为脾脏破裂的建筑工人开腹手术——没有腹腔镜,输血设备陈旧,他和当地医生在简陋手术台上鏖战5小时,用止血钳一次次钳住出血点。
“智”疗“鬣狗”伤
2月10日凌晨4时,也是急诊室。一名被凶残鬣狗攻击的12岁少年蜷缩在病床上,头皮撕裂,颅骨外露,血肉模糊……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严重创伤,当地医生焦急万分:“我们缺乏救治技术和经验!”紧急求援信号迅速发出。
来自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任玉伟医生火速投入抢救。手术台上,他沉稳操作:备皮、消毒、铺巾;用碘伏和生理盐水反复清洗污染创面,仔细修剪坏死组织;小心清除破碎骨片与血肿,严格止血。由于现场缺乏专业修补材料,他创造性地利用部分颞肌组织填充、修补颅骨缺损。修整骨片、复位骨折、逐层缝合……手术步骤紧密衔接,有条不紊。
一周后,这个叫特姆森·加斯曼的少年奇迹般脱离了危险。出院那天,孩子的父亲紧握翻译的手,请求拍下任医生的照片:“我要把它高高地挂在家里!”
银针里的东方魔法
货运站里的针灸奇迹
穆罕默德是亚的斯亚贝巴货运站的装卸工,腰痛缠了他5年,每次弯腰搬货时,腰椎就像被利刃绞割。他试过草药、热敷,均无效果。直到那天,他被工友架进王曼曼的临时诊疗室。王曼曼是周口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的医生,尽管是“90后”,但他针灸、推拿都精通。
诊室就设在医院仓库的角落,几张旧桌拼起诊疗台。王曼曼捏起三寸银针,消毒、进针,动作一气呵成。当银针刺入腰阳关穴和委中穴时,穆罕默德猛地一僵——酸麻感顺着脊柱窜向脚尖,紧接着,是久违的轻松。
“神奇!太神奇了!” 第三次治疗后,穆罕默德已经能轻松弯腰搬起货箱。他逢人便说:“中国来的‘银针医生’,让我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消息像长了翅膀,货运站的工人、市场的商贩、学校的老师……越来越多患者慕名而来,王曼曼的诊疗台前排起了长队。
针灸课堂,把智慧“种”进非洲土壤
王曼曼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站在埃塞俄比亚的讲台上时,面前围坐着20多名当地医护人员。他举起针灸模型,在翻译的帮助下,形象地讲解:“这是经络,像大地的河流,气血在里面流动……” 台下有人皱眉,有人好奇地伸手触摸模型上的穴位。他在志愿者身上找到合谷穴,轻轻捻转银针,志愿者立刻喊:“我的手麻了!” 惊呼声中,医护人员涌上来,摸摸银针,瞅瞅模型,眼神里满是震撼——原来东方医学,藏着如此奇妙的密码。
细微处的温暖涟漪
口腔科的“童话治疗”
高崇的诊室里,5岁的法蒂玛缩在母亲身后,紧紧攥着裙摆。她的乳牙被蛀得发黑,疼痛让小脸蛋挂满泪痕。来自周口市中医院、1991年出生的高崇也很会“玩”,他掏出个卡通牙镜玩具:“法蒂玛,看!小镜子会发光哦!” 女孩怯生生地张开嘴,在看到牙镜里的自己时,笑了。
治疗时,高崇用自己的手机放起当地民谣,用轻柔的动作清理龋洞,补好的牙齿像白玉般发亮。第二天,法蒂玛又来了。她往高崇的白大褂口袋里塞了张画——蜡笔涂鸦的太阳下,一个戴口罩的医生抱着颗牙齿,旁边歪歪扭扭写着阿姆哈拉语“谢谢”。高崇把画贴在诊室墙上,后来,每个小患者都争着在上面留下自己的“感谢涂鸦”。
超声科的“生命预警”
李娟盯着屏幕,眉头越皱越紧。面前的孕妇汉娜,腹中胎儿的脊柱影像有些异常。她切换多个切面反复检查,最终靠着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练就的一身硬功夫,确认脊柱裂。
“汉娜,你很勇敢,但宝宝需要更专业的帮助。” 李娟用翻译软件打出来,又怕对方看不懂,还画图解释胎儿的情况。汉娜的丈夫沉默良久,突然握住李娟的手,用翻译软件写下一句话:“我们信任中国医生,谢谢你提前告诉我们。” 后来,汉娜转诊到更专业的医院,及时干预让孩子的未来多了份希望。而李娟的超声科,成了当地孕妇最信赖的“生命雷达”。
超越医疗的情谊长流
病理科的“光影课堂”
田岩岩的显微镜前,挤着3个埃塞俄比亚技师。她用手电筒模拟光源(医院经常停电),指着切片讲解:“这里的细胞形态异常,是癌症的信号……”技师们凑得很近,眼睛里映着切片的光影。
没有先进的数字教学系统,田岩岩就手绘细胞图,把复杂的病理知识变成连环画。“记住,看切片要像侦探破案,每个细节都可能是线索!” 她的周口口音带着俏皮,却让枯燥的病理学习变得生动。如今,这些技师已能独立识别常见肿瘤切片,田岩岩离开后,这份“光影传承”仍在继续。
白大褂书写的中非友谊
每周日的社区义诊,是医疗队最温情的舞台。高崇教孩子们用模型演练“巴氏刷牙法”,王晨用丝巾为孕妇模拟胎动。中医体验区最为热闹——王曼曼教如何按揉合谷穴缓解头痛,李娟演示小儿推拿。棕榈树下,“Chinese Doctor”的欢叫与笑声,是中非友谊最清脆的回响。
跨越山海的史诗
归期终至。博莱国际机场弥漫着不舍的气氛。送行的人群里,汉娜的丈夫捧着自己种的非洲菊;穆罕默德扛着上面刻着“中国医生”四个汉字的手工木雕;法蒂玛的画被裱在相框里,递到高崇手中时,女孩终于忍不住哭出声……
舷窗外,提露内丝—北京医院渐远。刘俊英、任玉伟、王永、尚晨光、李浩、王晨、陈龙、田岩岩、岳金良、张合意、王曼曼、高崇、李娟,这13个来自河南周口的名字,连同全体队员,如同星火,已深深点亮东非高原。
从1963年中国首支援外医疗队出征,到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凯旋,中国医生以仁心作舟、以仁术为桨,在岁月的长河中破浪前行。那件素洁的白大褂,早已超越种族与疆域,成为荒原之上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它在埃塞俄比亚母亲拥抱新生儿的泪光里,在康复工人重新挺直的脊梁上,更在孩子们追逐“Chinese Doctor”的欢呼声中熊熊燃烧。
“中国医生”,这个以生命为刻度、以仁爱铸就的品牌,在广袤的非洲大陆,响彻云霄,生生不息。①6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http://www.zhld.com/szb/pc/col/202507/07/content_276803.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企报业网(ZQBY.NET),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企报业网(ZQBY.NET)”。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企报业网(ZQBY.NET)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均为中企报业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企报业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