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中国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永磁体加工产能,该材料不仅对汽车行业至关重要,在清洁能源和家用电器领域也不可或缺。
行业出口商表示,因严重依赖中国稀土永磁体,印度汽车行业正面临潜在危机。
印度工业联合会(CII)主席梅马尼(Rajiv Memani)直言,在汽车行业,问题比目前显现出来的还要严重。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仅两天后,中方出台系列措施精准反击,除加征关税外,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行业消息人士指出,若稀土永磁体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多家汽车制造商可能从8月起面临生产中断。
汽车市场情报和分析公司JATO Dynamics India总裁巴蒂亚此前也表示,印度汽车产业前景不容乐观。他预计,很多车型的生产可能会延迟2到6个月,价格也可能上涨5%到8%。
据报道,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和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ACMA)已呼吁政府介入。
印度外交部近期表示,印度正与中方接触,以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印度一处电动汽车充电站 路透社
根据2024年全球汽车产量数据,印度是继中国(3128万辆)、美国(1056万辆)和日本(823万辆)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在中方收紧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后,印度汽车生产面临供应链挑战。
港媒《南华早报》早前报道称,作为电动汽车零部件和稀土加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中方的出口管制正令印度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行业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据报道,印度去年的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90万辆(占国内汽车总销量的3.6%,注:印度汽车销量包含两轮车、三轮车等各类车型),但几乎所有车型都依赖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仅在2024年,印度就从中国进口了价值约7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电池和磁铁。
报道指出,尽管印度的稀土储量排名世界第三,拥有约690万吨稀土储量,但由于国内开采和加工能力不发达,印度的电动汽车生产仍然依赖从中国进口。中国先进的精炼设施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使得印度在这些关键原材料领域持续受制于人。
《德干先驱报》报道称,中国对稀土永磁体的出口限制暴露了印度的脆弱性,为印度敲响了警钟。印度必须紧急行动起来,加大国内关键材料的勘探和生产力度,减少对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的依赖。
梅马尼说:“这对印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警醒,不仅关乎稀土,还涉及所有那些我们严重依赖外部供应的领域,无论是原料药、青霉素还是其他产品。”
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倡议(GTRI)创始人斯里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认为,对中低端技术进口产品进行逆向工程、提供国内生产激励措施,以及对深度技术制造业进行长期投资,将有助于减少印度对其地缘政治竞争对手的过度依赖。
“行动的时间窗口狭窄,但紧迫性已不言而喻。”斯里瓦斯塔瓦说。
稀土储量世界排名前七的国家的储量(左)和产量(右)图 印度《铸币报》制图
据报道,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近90%属于中低端技术范畴,包括纺织和农业机械、水龙头、阀门、泵、压缩机、建筑五金、模具、轴承、电机、螺母螺栓,甚至文具等产品。
GTRI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这些并非超出印度的技术能力范围。通过战略性的分阶段措施,可大幅减少这种依赖。
而在高科技领域,印度则需要培育能够设计和制造先进零部件的企业,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财政和监管支持。
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1384.78亿美元,但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接近1000亿美元。目前,中国企业供应了印度8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太阳能电池板、抗生素、粘胶纱和锂离子电池需求。
报道指出,这暴露了印度在面对中国出口管制时的脆弱性。
另据《印度时报》报道,为减少对华依赖,印度将投入350亿至500亿卢比(折合人民币约为29.3亿至41.8亿元)的资金,启动印度本土稀土增产计划。有分析认为,印度有潜力成为中国之外的重要稀土供应方,但要达到此目标,印度必须投入更多资金,加速突破关键矿产的开采与加工技术。
责任编辑: 张璁煜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5_07_07_782051.s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企报业网(ZQBY.NET),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企报业网(ZQBY.NET)”。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企报业网(ZQBY.NET)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均为中企报业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企报业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