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在博物馆里看文物不稀奇,但是在这还能看到工作人员是怎么对文物进行清理和保护的,这也是现阶段大家来新馆的独特体验。通过镜头我们近距离看一下,比如这边为了更好地支撑车轴,工作人员会在下面起个土墙,保证文物的稳定性;那边,为了让这些文物得到更好展示,工作人员正在一点一点地对商代车马进行清理。

殷墟考古近百年,一共发掘出商代马车90多架,但是我们在这儿就能看到23架,它们保存相对完好,既有3000多年前的战车,还有当时贵族出行的普通车马。如今随着新馆开馆,这些文物最终得以展示。近十年来,中原大地出土的文物越来越多,博物馆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得益于2015年河南在全国率先推行的“考古前置”改革,也就是说,一块土地在开发前,要先考古、再出让,这样使得更多的文物得以发掘和保护。目前,河南的考古勘探项目从改革前的每年1300项左右,增长了近50%,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年1900项。

殷商时期出现了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这面墙上,32个不同的“车”字都是从商代甲骨、青铜器上提取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比如这个“车”字,它就能和我旁边的马车完全对应起来。

通过我面前的这个数字屏,对照车马复原模型,再来看展柜里陈列的这些文物,位置功能一目了然。您看,文字、文物和数字技术相呼应,让我们对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交通工具也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认识。

这两个字就是车字,但是您看,车辕的部分断了,有专家推断,甲骨文可能有时候表达的不仅是一个字,而是表达一个意思。这两个“车”字记载的是商代子央坠车这一事件,有专家开玩笑说这可能也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第一起交通事故。

不只是我们眼前这个最大的商代车马展厅,新馆内还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等4000多件。为了让文物进一步“活”起来,近年来博物馆进一步创新了展览方式,比如通过裸眼3D技术,镇馆之宝——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在同一空间生动呈现,再比如,采用数字虚拟影像技术,与展柜中的文物一一对应,青铜器的用途一目了然,文物也活化了起来。和过去想象中的考古就是老古董、老学究的气质不一样,古老的殷墟,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走进大家的视野。

这些其实都是这些年来河南依据丰富的文物资源进行的一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只是这里,河南各大博物馆都在发力,通过科技赋能和数字化手段,全面打造新的文物陈展和叙事方式,更多角度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来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所以不少人都会觉得,博物馆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好玩了,甚至是越来越“好吃”了。

https://www.workercn.cn/c/2024-06-29/8293453.shtml

编辑: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