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雁争
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期。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多地发布新举措,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多作贡献。
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双向赋能
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演进,为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多地把智能制造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日发布的《河北省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河北将建成覆盖全省的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在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集群建设300个行业、区域领先的先进级智能工厂,积极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航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成为驱动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海南提出,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加快重点产业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数智换脑,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引领“链式”转型、大型企业加速“整体”转型、中小企业实施“梯次”转型,构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双向赋能的产业业态。
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00家高水平5G工厂,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居全球第一。这些都是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智能制造已成为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要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业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要素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从单一环节优化转向全价值链重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原局长罗俊杰近日在“2025智能制造论坛”上表示。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多地推出措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北京提出,2025年将研究制定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安排不低于6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科技创新等,持续向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免费发放创新券。
《广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培优育强、质量标准品牌建设提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等行动,到2027年,广西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
立足产业优势 积蓄更强动能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多地聚焦优势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整体规模达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城市。为进一步加速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创新,近日发布的《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提出32条举措,包括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整体用时进一步压缩至20周以内等。
安徽明确,2025年将聚力打造龙头引领、链条完整、技术领先、生态完善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先进制造业集群。
“当前,促进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多。从中央到地方,针对企业的支持举措加速落地,这一系列的确定性是我们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优势和底气。”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垠表示。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501196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企报业网(ZQBY.NET),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企报业网(ZQBY.NET)”。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企报业网(ZQBY.NET)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均为中企报业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企报业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